2)第170章 致爱丽丝 (求订阅)_和天后结婚后我突然火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西大学还没有到开学的时间,所以整个音乐大楼都是空的,琴房也都空无一人。

  李小白沿着乐器教室的长廊行走,很快就在一间琴房找到了自己的目标。

  那是与家里沈泠薇买的同一个牌子的钢琴,在家的时候李小白都是用这一个牌子的钢琴练习,到不是说李小白对这个牌子的钢琴有什么要求,只是习惯了而已。

  就它了。

  周副院长的朋友打开琴房的玻璃门,就告辞离开了:“我还有事情,就先走了。”

  李小白和周副院长走进琴房,李小白坐在钢琴前,随手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弹奏了几个音符,试下音色。

  周副院长找了个位置坐下。

  李小白准备弹奏他准备的钢琴曲《致爱丽丝》。

  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,在前世流传度非常的广泛。这首曲子虽然在高度上比不上贝多芬创作的那些交响曲,但在流传度上却非常的高。

  《致爱丽丝》原名《a小调巴加泰勒》,曲调柔美动人、短小精致,是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。

 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献给特蕾莎作为纪念的作品。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,后收录在《贝多芬作品全集》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。

  其实这首曲子出现的非常曲折。

  在1808-1810年间,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•玛尔法蒂的女学生,并对她产生了好感。

  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的情况下,贝多芬写了一首《a小调巴加泰勒》的小曲赠给特蕾莎(“巴加泰勒Bagatelle”的意思是小玩意儿),并在乐谱上题写了“献给特雷莎,1810年4月27日”的字样。

  之后,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,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,因此,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。

  直到19世纪60年代,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,在特雷莎•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。

  1867年,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,把原名《致特蕾莎》错写成《致爱丽丝》。

  从此,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《致爱丽丝》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,而原名《致特蕾莎》却被人们忘记了。

  这首曲子形象单纯技巧浅显,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。发表以后,不胫而走,在前世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。

  《致爱丽丝》以回旋曲式写成,环绕基本主题,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,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、欢乐情绪的音调,在F大调上呈现;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,色彩暗淡,节奏强烈,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。

  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,通过一连串的快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so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